av最新网免费入口_中文字幕免费一级毛片_亚洲色怡人综合网站_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GA/T643—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yè)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發(fā)布

前言 ………………………………………………………………………………………………………….....II 

1   范圍 ………………………………………………………………………………………………………....1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語和定義 …………………………………………………………………………………………………1 

4   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的要求 …………………………….………………………………………....1 

5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方法 ……………………………………………..…………..1

 5.1  汽車與汽車正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2

 5.2  汽車與汽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2

 5.3  汽車與汽車直角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2 

5.4  摩托車與汽車車身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3

 5.5  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3 

5.6  汽車與自行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3 

5.7  汽車與行人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4 

5.8  路外墜車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4 

5.9  汽車撞固定物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4

附錄 A(資料性附錄)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公式速查表 ……………..……………6 

附錄 B(資料性附錄)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事故前瞬時速度計算方法 ……………………..……....…8 

參考文獻 …………………………………………………………………………………………………..…..15 

                                                                          前 言

本標準附錄A、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

本標準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

本標準參加起草單位:新疆石河子市公安交通科研所、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浙江省公安廳交通警察總隊。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龔標、張愛紅、張彥輝、袁泉、趙斌、王長君、崔小平、王界茂、史占彪。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

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的要求,給出了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的鑒定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派或委托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鑒定機構對車輛行駛速度的技術鑒定。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A40   交通事故案卷文書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縱滑附著系數(shù) adhesion coefficient for longitudinal slippage

      輛行駛過程中,輪胎在路面上縱向滑移時的附著系數(shù)。

3.2   橫滑附著系數(shù) adhesion coefficient for transverse slippage車輛行駛過程中,

      輪胎在路面上橫向滑移時的附著系數(shù)。

3.3  有效碰撞速度  equivalent collision speed 

      從交通事故車輛發(fā)生碰撞至各車達到相同速度時各車輛所產生的速度變化。

3.4  制動協(xié)調時間 brake harmony time

      在急踩制動時,從腳接觸制動踏板(或手觸動制動手柄)時起至車輛減速度(或制動力)達到充分發(fā)出的平均減速度(或制動力)的 75%時所需的時間。

4  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的要求

4.1 鑒定應當依法進行。

4.2 鑒定機構(鑒定人)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并在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備案。

4.3  鑒定委托單位應向鑒定機構(鑒定人)出具車輛行駛速度鑒定委托書,鑒定委托書應符合GA40的要求。并提供交通事故現(xiàn)場圖、勘查筆錄等現(xiàn)場勘查相關材料。

4.4  鑒定機構(鑒定人)認為有必要勘驗交通事故現(xiàn)場和事故車輛的,鑒定委托單位應予協(xié)助。

4.5  鑒定機構(鑒定人)應出具車輛行駛速度鑒定書,鑒定書應符合GA40的要求。

5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方法

   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公式見附錄 A。

5.1  汽車與汽車正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1.1  正面碰撞是汽車與相向行駛中的汽車迎面發(fā)生的碰撞。見圖 1。

5.1.2 根據(jù)汽車碰撞地點至停止地點的滑移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兩車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5.1.3 根據(jù)任一車輛塑性變形量與有效碰撞速度的關系式和動量守恒定理關系式,計算出兩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1.4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1.5  轎車與轎車正面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1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1  汽車與汽車正面碰撞示意圖

5.2  汽車與汽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2.1 追尾碰撞是汽車前部與前方汽車尾部的碰撞。見圖2。

5.2.2 根據(jù)碰撞車和被碰撞車從碰撞地點至停止地點的滑移距離或滾動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兩車碰撞后的共同速度。

5.2.3 根據(jù)被碰撞車變形量與有效碰撞速度的關系式和動量守恒定理關系式,計算出兩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2.4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2.5 轎車與轎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2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2  汽車與汽車追尾碰撞示意圖

5.3  汽車與汽車直角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3  汽車與汽車直角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3.2 根據(jù)兩車從碰撞地點至停止地點的滑移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兩車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5.3.3  根據(jù)兩車行駛方向上的動量守恒定理方程式,計算出兩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3.4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3.5 汽車與汽車直角側面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3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3  汽車與汽車直角側面碰撞示意圖

5.4  摩托車與汽車車身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4.1 摩托車與汽車車身側面碰撞示意圖見圖4。 

5.4.2 根據(jù)汽車從碰撞地點至停止地點的滑移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汽車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5.4.3  汽車碰撞后側向運動狀態(tài)有改變時,可以根據(jù)摩托車與汽車行駛方向上的動量守恒定理方程式,計算出兩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4.4 如汽車或摩托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或摩托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4.5  汽車碰撞后側向運動狀態(tài)有改變時,摩托車撞擊汽車側面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4的推薦計算方法;根據(jù)摩托車軸距減少量計算摩托車碰撞轎車側面時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5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4  摩托車與汽車車身側面碰撞示意圖

5.5  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側面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5.1 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側面碰撞示意圖見圖5。

5.5.2 根據(jù)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汽車、駕駛人或乘坐人碰撞后的移動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各自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5.5.3 根據(jù)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與汽車行駛方向上的動量守恒定理方程式,計算出兩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5.4 如汽車或二輪摩托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或二輪摩托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5.5 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質心側面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 中6的推薦計算方法;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質心的前側側面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7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5  汽車與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側面碰撞示意圖

5.6  汽車與自行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6.1  汽車與自行車追尾碰撞示意圖見圖6。

5.6.2  根據(jù)自行車、汽車、騎車人碰撞后的移動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各自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5.6.3 依據(jù)汽車行駛方向上的動量守恒定理關系式,計算出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6.4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6.5 汽車與自行車追尾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8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6  汽車與自行車追尾碰撞示意圖

5.7  汽車與行人碰撞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7.1 汽車與行人碰撞示意圖見圖7。

5.7.2 汽車撞行人時,行人對汽車的影響較小,可根據(jù)汽車碰撞后的滑移距離或滾動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計算出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7.3  如碰撞后行人被拋出,可近似認為汽車行駛速度等于人體被拋出速度??筛鶕?jù)碰撞后人體被拋出的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計算出人體被拋出的速度,即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7.4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7.5 碰撞后行人被拋出時,汽車與行人碰撞類型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9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7  汽車與行人碰撞示意圖

5.8  路外墜車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8.1 汽車路外墜車示意圖見圖8。


5.8.2 汽車從懸崖上或陡坡上墜落時,以一定的初速度沖出路外,并沿拋物線軌跡在空中飛行一段距離后落地。

5.8.3  根據(jù)汽車墜落后的移動距離和懸崖或陡坡高度,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計算出汽車墜落前的瞬時速度。
5.8.4 如汽車墜落前無滑移痕跡,則墜落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墜落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5.8.5  汽車第一落地點為坡底時,路外墜車類型汽車墜落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10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8  汽車路外墜車示意圖

5.9  汽車碰撞固定物類型車輛行駛速度計算

5.9.1 汽車碰撞固定物示意圖見圖9。

5.9.2  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計算出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5.9.3 如汽車碰撞前無滑移痕跡,則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可視為等于車輛行駛速度;如汽車碰撞前有滑移痕跡,則進一步根據(jù)滑移距離計算出車輛行駛速度。

5.9.4 轎車碰撞固定物類型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11的推薦計算方法。

5.9.5 汽車碰撞障礙物后翻車,可根據(jù)翻車車身在地面上的滑移距離計算翻車前的瞬時車速,參見附錄B表B.1中12的推薦計算方法;汽車翻滾或跳躍前的瞬時車速計算可以參見附錄B表B.1中13的推薦計算方法。

                                                                                                     

                                                                                           圖9  汽車碰撞固定物示意圖

                                                                                                              附錄 A

                                                                                                            (資料性附錄) 

                                                                                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公式速查表

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公式如表A.1所示。

                                                                                                          表A.1  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公式


求解
已知條件
公式
給定時間內車輛在一段距離內行駛的平均速度

 t:時間

s :距離                                           

v = s/t                                         
車輛制動狀態(tài)減速度
?:車輛縱滑附著系數(shù)
k:車輛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a =?gk
根據(jù)車輛碰撞地點至停止地點的距離,依據(jù)能量守恒定律,  計算車輛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a:車輛制動減速度
s :距離
v = 2as(根號)
根據(jù)一個已知速度求車輛在加速之后的終速度

v:已知速度

a:車輛加速度

v = v2 +2as(根號)
在有利于車輛轉彎的傾斜道路上轉彎時車輛的側翻臨界速度 r :轉彎半徑
 ? :橫滑附著系數(shù)
θ :道路橫向傾斜角
g :重力加速度

車輛在水平道路上側翻的臨界速度
r :轉彎半徑
d :輪距
h :車輛質心高度
g :重力加速度

有效碰撞速度 m1:車輛1的質量
m2 :車輛2的質量
1 v :車輛1在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2 v :車輛2在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轎車正面碰撞有效碰撞速度 x :轎車的塑性變形量 v = 105.3x / 3.6

注:該式為實驗得到的經驗公式,實際工作中可對其進行修正。
轎車追尾碰撞有效碰撞速度 x :轎車的塑性變形量
m1、 m2 :碰撞車、被碰撞車的質量


動量守恒定理關系式 m1、 m2 :車輛1、2的質量  V1、 V2 :車輛1、2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V1 、 'V2 :車輛1、2碰撞后的瞬時速度
m1 v1 + m2v2 = m1 v 1+ m 2v2
注:此公式為矢量關系式
碰撞前有滑移痕跡時,由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計算車輛行
駛速度
v :車輛碰撞前的瞬時速度
t :制動協(xié)調時間
? :車輛縱滑附著系數(shù)
k :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a :車輛制動減速度
s :碰撞前車輛滑移距離
g :重力加速度

注:本表中 v 單位為米每秒(m/s);t 單位為秒(s);s 單位為米(m);a 單位為米每二次方秒(m/s2);r 單位為米(m); d 單位為米(m); h 單位為米(m);m 單位為千克(kg);x 單位為米(m); g 取9.8m/s2。


                                                                                        附錄 B
                                                                                    (資料性附錄)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事故前瞬時速度計算方法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事故前瞬時速度推薦使用公式如表B.1所示。
                                                    表B.1 典型交通事故形態(tài)車輛事故前瞬時速度計算推薦使用公式表

序號 典型事故形態(tài) 車輛事故前瞬時速度推薦計算方法
1 轎車與轎車正面碰撞

式中:

V2 、 V2—— 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 、 m2 —— 汽車質量,單位為千克(kg);
?1 、?2 —— 汽車縱滑附著系數(shù);
K1 、 K2 —— 汽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1 、S2—— 汽車碰撞后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X1 —— 汽車塑性變形量,單位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注:上式中用到了轎車正面碰撞有效碰撞速度和塑性變形量的經驗公式,實際工作中可以對其進行修正。碰撞后2車沿原有方向運動時,取“-”號;碰撞后2車隨1車沿1車方向運動時,取“+”號。
2 轎車與轎車
追尾碰撞


式中:

V1、 V2 —— 碰撞車、被碰撞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 m2 —— 碰撞車、被碰撞車質量,單位為千克(kg);
?1 —— 碰撞車縱滑附著系數(shù);
K1—— 碰撞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1、 S2—— 碰撞車、被碰撞車碰撞后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f2 —— 被碰撞車的滾動阻力系數(shù);
X2 —— 被碰撞車塑性變形量,單位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3 汽車與汽車
直角側面碰


式中: 

V1 、 V2—— 碰撞車、被碰撞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1 、?2 —— 碰撞車、被碰撞車縱滑附著系數(shù);
K1、 K2 —— 碰撞車、被碰撞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1 、 S2 —— 碰撞車、被碰撞車碰撞后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m1 、 m2 —— 碰撞車、被碰撞車質量,單位為千克(kg);
α 、 β —— 碰撞車、被碰撞車滑移偏向角;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4 摩托車碰撞
汽車側面且
汽車碰撞后
側向運動狀
態(tài)改變

式中:
V1 、V2—— 汽車、摩托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m2、mp —— 汽車、摩托車、騎車人質量,單位為千克(kg);
k —— 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 —— 汽車碰撞后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 —— 汽車的縱滑附著系數(shù);
θ —— 被碰撞車滑移偏向角;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5 摩托車碰撞
轎車側面且
軸距減少


式中:

v —— 摩托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 、 m2 —— 摩托車、轎車質量,單位為千克(kg);
D —— 摩托車軸距減少量,單位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注:上式為實驗總結出的經驗公式,實際工作中可以對其進行修正。
6 汽車與二輪
摩托車或自
行車質心側
面碰撞


式中: 

V1 、 V2 ——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 m2 、 mp ——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汽車、騎車人質量,單位為千克(kg);
K2 —— 汽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1 、S2、 SP ——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汽車、騎車人碰撞后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μ1 、? 2 、 μ p ——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車體與路面摩擦系數(shù)、汽車的縱滑附著系數(shù)、騎車人與
地面的摩擦系數(shù);
θ1、θ p ——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騎車人被拋出的角度;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h —— 碰撞時騎車人的質心高度,單位為米(m);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7 汽車與二輪
摩托車或自
行車質心的
前側側面碰



式中:

V1 、V2—— 二輪摩托車或自行車、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k —— 汽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 —— 碰撞后汽車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 —— 汽車的縱滑附著系數(shù);
θ —— 汽車滑移偏向角;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8 汽車與自行
車追尾碰撞


式中:

1 v —— 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m1、 m2 、 mp —— 汽車、自行車、騎車人質量,單位為千克(kg);
k —— 汽車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s —— 碰撞后汽車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 —— 汽車縱滑附著系數(shù);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9 汽車與行人
碰撞且行人
碰撞后被拋



式中:

v —— 汽車碰撞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μ p —— 人體與地面的摩擦系數(shù);
x —— 碰撞點與人體最后停止位置之間的距離,單位為米(m);
h —— 碰撞時行人質心高度,單位為米(m);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0 路外墜車且
汽車第一落
地點為坡底


式中:

v —— 汽車墜車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x —— 汽車墜落地點至停止地點的距離,單位為米(m);
h —— 落下高度,單位為米(m);
f —— 汽車墜落后與地面的滾動阻力系數(shù);
3.6 —— 單位換算產生的系數(shù);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1 轎車撞固定

v = 67l 
式中:
v —— 汽車撞固定物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l —— 汽車塑性變形量,單位為米(m)。
注:該式為國外實驗得到的經驗公式,實際工作中可對其進行修正。
12 汽車翻車后
車體在路面
滑行


式中:

v —— 汽車翻車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i —— 坡度,上坡取“+”號,下坡取“-”號;
μ —— 車體與路面的摩擦系數(shù);
s —— 車體在路面上的滑移距離,單位為米(m);
g —— 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3 汽車撞障礙
物后翻滾或
跳躍


式中:

v —— 汽車翻滾或跳躍前的瞬時速度,單位為千米每小時(km/h);

s —— 發(fā)生碰撞時車輛的質心位置與翻滾或跳躍后首次接觸地面的質心位置之間的水平距離,單位
為米(m);
h —— 汽車跌落或上升的垂直距離,跌落時取“+”號,上升時取“-”號,單位為米(m)。
注:該式為實驗得到的經驗公式,實際工作中可對其進行修正。

B.2 常用基礎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
 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常用基礎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見B.2.1~B.2.8。
B.2.1 縱滑附著系數(shù)? ,可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或者類似路面上實驗測定;在不具備實驗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B.3選取,然后用 k 值修正。橫滑附著系數(shù) , ? 可以利用其與縱滑附著系數(shù)? 的關系式 , ? =0.97? +0.08,通過計算獲得。
B.2.2 附著系數(shù)修正值 k ,全輪制動時 k =1,一前輪和一后輪制動時 k =0.5,只有前輪或后輪制動時 k 的取值視汽車形式而定,對于發(fā)動機前置前驅動的轎車在良好路面只有前輪制動時 k =0.6~0.7,而只有后輪制動時 k =0.2~0.3。
B.2.3 車輛碰撞后的滑移距離 s 為車輛的制動痕跡長度,可用卷尺、激光測距儀或近景攝影等方法測量,本標準中, s單位為米。
B.2.4 車輛的滾動阻力系數(shù) f ,可以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或者類似路面實驗測得,在不具備實驗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B.3選取。
B.2.5 車體與地面的摩擦系數(shù) μ ,取值可以參照B.3選取。
B.2.6 路面坡度i ,可以用便攜式制動性能測試儀或水平尺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測定。
B.2.7 滑移偏向角為車輛行駛方向與碰撞時車輛質心在路面上的投影點和停止時車輛質心在路面上的投影點連線的夾角,可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得出。
B.2.8 車輛塑性變形量的近似計算方法如下。





B.3 路面附著系數(shù)參考值表
路面附著系數(shù)參考值見表B.3.1~B.3.5。
                                                                               表B.3.1 汽車縱滑附著系數(shù)參考值表


干 燥 潮 濕
48km/h 以下 48km/h 以上 
48km/h 以下 48km/h 以上 
混凝土路面
新鋪裝  0.80~1.00 0.70~0.85 0.50~0.80 0.40~0.75
路面磨耗較小 
0.60~0.80 0.60~0.75 0.45~0.70 0.45~0.65
路面磨耗較大 0.55~0.75 0.50~0.65 0.45~0.65  0.45~0.60 
瀝青路面 新路  0.80~1.00 0.60~0.70 0.50~0.80 0.45~0.75 
路面磨耗較小  0.60~0.80 
0.55~0.70 0.45~0.70 0.40~0.65
路面磨耗較大 0.55~0.75 0.45~0.65 0.45~0.65 0.40~0.60 
焦油過多 0.50~0.60  0.35~0.60 0.30~0.60 0.25~0.55 
砂石路面  0.40~0.70 0.40~0.70 0.45~0.75  0.45~0.75 
灰渣路面  0.50~0.70 0.50~0.70  0.65~0.75  0.65~0.75 
冰路面 0.10~0.25 0.07~0.20  0.05~0.10 0.05~0.10 
雪路面 0.30~0.55 0.35~0.55  0.30~0.60  0.30~0.60

                                                                       表B.3.2 翻車時車身滑動摩擦系數(shù)參考值表


滑行條件 
摩擦系數(shù)
卡車的側面車身在混凝土路面上滑行 
0.3~0.4 
翻車的轎車在混凝土路面上滑行
0.3 
翻車的轎車在粗瀝青路面上滑行
0.4 
翻車的轎車在石子路面上滑行
0.5~0.7
翻車的轎車在干燥的草叢上滑行
0.5 
車身外板對瀝青路面
0.4
車身外板對泥土路面
0.2 
車身外板對車身外板
0.6
翻倒摩托車的滑行
0.55~0.7 

                                                        表 B.3.3 摩托車的縱滑附著系數(shù)參考值表

摩托車名 只后輪制動 前后輪都制動
本田 SLl25 0.31~0.40 0.53~0.67
豐田 3.50 0.36~0.43 0.62~0.72
豐田 XBS00R 0.35~0.42 0.65~0.76
BMW R900 0.3l~0.42  0.72~0.87
Harley DavidsonFLH 0.36~0.51  0.63~0.88

                                                        表B.3.4 著裝人體與地面摩擦系數(shù)參考值表


男(體重71kg)


女(體重44kg)


瀝青路面  約0.52  約0.44 
混凝土路面  
0.42
約0.44 
水泥路面 
約0.32
約0.26 
鋪石路
約0.57
約0.5 
粘土路面
 約0.52
約0.48
海岸干燥沙地
約0.44
約0.5 
海岸濕潤沙地
 約0.52
約0.56
碎石路面
約0.46
約0.5 
修整過的草坪
約0.35 
約0.36 
未修整過的草坪
約0.46 
約0.52 
較高的草叢 約0.54 約0.56
較低的草叢 約0.56 約0.65 
旱田 約0.58 約0.59

                                                       表B.3.5 汽車滾動阻力系數(shù)參考值表

路面狀況 
滾動阻力系數(shù)f 
良好的平滑瀝青鋪裝路
約0.01 
良好的平滑混凝土鋪裝路
約0.011 
良好的粗石混凝土鋪裝路
約0.014 
良好的石塊鋪裝路
約0.02 
修正好的平坦無鋪裝路
約0.04 
修正不良的石塊鋪裝路
約0.08 
新的砂路
約0.12
砂或石質路
約0.16
松散的砂石或粘土道路
約0.2~0.3 


參考文獻
[1] 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038GS,道路交通事故鑒定技術研究報告
[2]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與再現(xiàn),許洪國、何彪,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3] 實用汽車事故鑒定學,(日)林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 交通事故力學鑒定教程,陽兆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 道路交通事故調查手冊,(英)R.比亞特、R.瓦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6] 汽車事故工程,許洪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9] 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
[10]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guī)定
[11]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
[12] GB7258-2004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
[13] GB/T11797-2005 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圖形符號
[14] GA41-2005 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勘驗